【核心阅读】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柳州强。跨入新世纪,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在探索中勇于实践,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使柳州的“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希望田野呈现新的气象,形成新的天地。 新世纪十年,从“十五”期的“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到“十一五”期的“城乡互动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柳州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理念不断传承、发展。 新世纪十年,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项会战”,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带”“沿209国道工业文明辐射示范长廊”;从建设“十大旅游工程”,到启动“十大农业工程”,柳州工业反哺农业的举措不断创新和提升,城乡互动发展的格局、新型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已经形成,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这十年,是柳州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这十年,也是柳州“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 【发展转型】新农业:由传统迈向现代化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市的繁荣稳定。”推动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发挥我市在全区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全面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新世纪这十年,柳州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夏有荷花冬有油茶,春有桃花秋有桔子,一年四季,柳州田野常绿。柳州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进,以城带乡,是十年来柳州解决“三农”问题理念的核心。我市创新理念,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力以赴开展“三农”工作,出现了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生动画面。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我市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为方向,发挥各地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做强资源经济,做大劳务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支持经济强县率先发展,扶持经济较弱的县加快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方面,我市积极引导工业企业“退城进郊”,将配套工业、工业基地等向农村转移,产业链向农村延伸。另一方面,六县也主动接受工业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使得十年来县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柳江县最先行动发展“配套经济”,并使其成为“金牌配角”。2002年,柳江县抓住机遇,把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2006年,柳江县鲜明提出“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的战略目标。2007年,柳江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鹿寨县敞开总规划面积达21平方公里的鹿寨经济开发区,迎接柳州工业的进入。现已初步形成以凤糖纸业、柳化等大中企业为龙头的造纸、化工、水泥、茧丝绸、木材加工和机械制造、汽配产业并蒂花开的喜人局面。 ●柳城县大力发展化冶、缫丝产业。目前已形成制糖、化冶、缫丝三大支柱产业,五金机械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制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也实现规模扩张。 ●融安县培育壮大特色农林业,“以农支工”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由锌铅冶炼基地、竹木深加工基地、金桔生产基地、中草药生产基地、农副产品集散基地等形成的“209国道工业长廊”渐趋成熟。 ●融水苗族自治县利用水资源、竹木、矿产资源丰富优势,发展资源开发型工业,通过技改,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引进了柳化的生产基地。 ●各县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多耶旅游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芦笙斗马节”、柳城县的蜜桔文化节、融安县的龙舟赛、鹿寨县的香桥旅游节等,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还实现了招商引资。 工业撑起一片天,各县主动接受辐射,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型经济,形成了县域经济满堂红的喜人局面。 十年间,柳州县域经济出现历史性转折。“十五”期间,柳江县经济在就已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鹿寨县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05年六县完成生产总值约160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0%以上。而“十一五”末,六县完成生产总值392.2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9.28%,比全市增速高4.88个百分点。“十一五”,柳江县、鹿寨县工业总产值相继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西部百强县。 规模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从车水马龙的城区、机器轰鸣的工厂向县域驶去,蔗海、桑田、果园,速生林让六县绿波起伏,千山叠翠,这就是柳州农业规模化的美丽风景。 这十年,是柳州农业规模化大步跨越,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十年。 ——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0年间,柳州甘蔗面积增加约50万亩,2010年全市种植面积167.28万亩。这是柳州种植业的第一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面积稳定。10年来,我市常年蔬菜基地面积保持稳定在56万亩左右。2010年,蔬菜总产量170万吨,十年增加约70万吨。 ——水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水果果园总面积55万亩,总产量43万吨,而2000年柳州水果总产仅17万吨。 ——桑蚕成为我市特色产业。自“十五”期“东桑西移”以来,我市桑蚕业以年平均增长16.36%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全市有投产桑园面积45万亩。 ——茶叶产业异军突起。2010年末全市茶园15万亩,是2000年的近10倍。三江县、融水县贡献最大,是广西茶叶重点生产县,茶园面积占全市的98%以上。 ——规模养殖户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养殖户达2800户,肉类总产从2000年的约13万吨增至2010年的约25万吨。 产业化:企农合作增强抵抗力提高附加值 市农业局局长温承全介绍,规模化是产业化的基础,产业化要在规模化上实现工农联动和组织合作,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变成市场上的商品,从规模化到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功不可没。 这十年,柳州粮食、甘蔗、蔬菜、桑蚕、茶叶、水果、畜牧水产、林业等8大优势产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稳步向集群优势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加速带动农民增收。到2010年底,我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4家,初步形成了糖料蔗加工、桑蚕加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产业。 ——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至2010年底,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27家,入社农户1.7万户,销售农产品9.3万吨。 产业化与规模化是良性互动,让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如柳江县百朋镇在莲藕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全镇70%以上的水田都种植莲藕,面积达3.3万亩以上。全镇75%以上农户种植莲藕,从事莲藕生产或销售的达3.8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9.2%以上。而百朋镇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双季莲藕产区。 十年间,柳州农业经济总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突破。第一次是“十五”末,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5.71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58.9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第二次是2010年,当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7.32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106.9亿,较2005年增长81%。农业经济总量全区排名上升至第7位。 高效益:现代化强农富民 还是那片田野,还是那些农友,但铁牛已取代耕牛,农民朋友渐渐告别了“人拉牛犁”的千年景象。柳州的传统农业正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 这十年,是柳州农业基础设施越来越牢、技术越来越强、品牌越来越响的十年。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柳州农业机械化仍处萌芽阶段,主要农业机具为拖拉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7%,而至2010年末,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已达33.8%。 ——农业品牌越打越响。现已有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自治区级名牌产品8个。“融安金桔”取得了国家原产地注册商标证明,“融水糯米柚”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认证,“柳城蜜桔”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全市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123个,绿色食品43个;获得国家级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产品6个。“鲁比葡萄”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柳州茶叶公共品牌“柳韵春晓”进驻我市107家店面,18家土特产店、茶行…… 【发展突破】新农村:千村百寨展新风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全力以赴开展“三农”工作,以城带乡,致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一直是柳州历届市委、市政府不变的情怀。十年来,我市农业、农村的跨越发展,在全市“经济升级 城市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融安县城东乡银洞村,虽然离县城才5公里,但从前座座大山拦在村前,坡陡路滑。村民说,“没通公路前,碰到连续大雨,全村起码有三分之一的金桔因运不出要烂在地头。通路后,买化肥、饲料,卖肉猪、猪花等,一个电话就可让商贩送货到家,或上门收购。“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十年,是柳州投入最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的十年。农村“三项会战”之后,柳州的动作更加有力频繁。 2002年底,因行政区划的调整,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全市农业人口由过去不足50%猛增至70%以上,给全市率先在全区全面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增加了难度,也带来了新机遇。 ——从2003年开始,柳州用约三年时间,总共投入5.57亿元进行农村公路、沼气能源、重点村镇建设“三项会战”,让50万山区农民受惠。 ——2004年起,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 ——2005年起,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启动“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 ——2006年4月21日,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实施意见》,当年7月13日,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仪式在三江县程阳八寨举行。5年来,我市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约10亿元,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改造以及产业发展。 ——2008年,开始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带”,全市掀起水利建设大会战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 ——2009年,我市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柳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跨越发展,形成了“十大旅游工程”“十大民生改善工程”等涵盖柳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工程。 ——2010年,“农业十大工程”全面启动,农业“二次创业”如虎添翼。其中的新农村试点建设、“三项会战”工程、农田水利化工程,持续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10年时间,柳州新农村的基础设施翻天覆地。柳州胜利完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的初步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地方公路新增通乡油路503.12公里,新增通等级公路646.45公里。“十一五”期,建设通乡油路和县际干道2000公里、通村四级路1800公里、屯级道路1500公里,实现了全市86个乡镇道路通畅率100%,939个行政村通达率100%。 ●农田水利基础持续改善。十年来共完成200座(次)水库的除险加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进展顺利,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实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九五”末的0.30提高至“十一五”末的0.45。 ●十年间,解决约77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 ●十年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26万户,占全市适宜建池农户的75%。 …… 优环境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平直的水泥路直通村中,幢幢小楼红瓦白墙和灰瓦白墙,村中休闲广场、污水处理设施一应俱全……这是柳南区太阳村镇上等村河尾屯的景象(见题图)。与之呼应,200公里之外的三江县林溪乡的程阳八寨,那里吊脚楼成片,镶嵌以风雨桥、鼓楼,青石小道,千年山水百年楼桥犹似一幅画,其浓郁风情吸引着世界目光。 一南一北;一大路边,一山沟里,两个不同类型的农村呈现出同样的新风尚。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目标,我市突出“发展主题、农民主体、村‘两委’主力、政府主导”,坚持“不搬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拆房、不负债、不搞形式主义”的原则,通过抓好2个市级试点、16个县区试点和32个四家班子领导联系点,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柳州千村百寨呈现新面貌。 河尾屯是我市城乡风貌综合整治项目的成果。城乡风貌改造于2009年9月启动,第一期于2010年底全面完成,我市已累计完工立面改造户数6941户。在已启动的二期工程中,我市将对4个县区、5个乡镇(街道)、8个村屯以及745户房屋外立面改造。 从“十五”至“十一五”,通过“三项会战”和新农村建设,以及2008至2010年轰轰烈烈开展的少数民族地区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我市许多村屯的“泥水路”变成“水泥路”,沼气池让畜牧粪便化作能源燃起蓝色火焰照亮新生活。全面完成三江、融水两县967个村屯的村寨防火改造,让52万少数民族同胞告别了火魔的威胁。 这十年,是柳州农村环境优化最明显的十年。 【发展成果】新农民:创造出甜蜜新生活 新世纪里,我市在全区率先实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制度。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免费午餐工程,使三江县、融水县、融安县和柳城县的10余万农村义务教育段学生受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险制度试点工作顺利启动。 从“山里有公路、出门有班车”的交通便达,到“种地不交税,种田有补贴”,再到“看病有‘新农合’,养老有‘新农保’”,“新农村”建设、吃“免费午餐”、“新农合”……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心,柳州农民正过上甜蜜的新生活,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农民。 更文明,享受文化熏陶 2009年5月,“沿209国道工业文明辐射示范长廊”正式拉开创建的序幕,我市从市区到209国道沿线村镇选择100个自然村开展创建工作。沿着这条国道,富裕长廊、文明长廊、绿色长廊、科技长廊、平安长廊、文化长廊、旅游长廊、希望长廊、畅通长廊、双拥长廊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从此开始逐步形成。 无须节日,平常日子,“柳城太平壮歌”、“柳城百村百戏”、“情系苗山”农村文艺会演、“激情融江艺术节”、“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山歌会”、“坡会”、“侗族大歌”等群众文艺活动,活跃在农村的数百支业余文化队伍,让山村农民时常享受文化熏陶与精神洗礼…… 文化惠农,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新世纪,农村新文化滋润着新农民,展现着新风貌。在城乡共建的带动下,全市已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30个。目前全市建成农村艺术团、合唱团、山歌队、舞龙舞狮队等业余群众文化活动团队近900支,人数达1.8万多人。建成达标的乡镇文化站54个、“农家书屋”1100家,全面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 “晚上8点钟以后,图书室里全是来看书的村民。我们不用再跑到6公里外的镇上看书了。”柳城县太平镇长岭村安乐屯的村民覃周义高兴地说,“沿209国道工业文明辐射示范长廊”活动中,共建单位来帮助建立图书室,丰富和开拓了村民们的生活与眼界。 这十年,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喝酒、打麻将等渐渐淡出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柳州新农民的新生活,正更文明、更精彩。 更主动,积极建设家园 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市坚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真正做到“村民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办好自己的事”。 我市还连续5年开展“风情柳州美丽乡村”评选活动,评选出美丽乡村50个。随着活动的开展、带动,柳州乡村新型农民呈现出新的精神面貌。 一是主动建设家园。硬化道路、美化家园,近几年,柳北区石碑坪镇新南屯村民热情熊熊燃起,自筹资金20多万元、投工投劳2500多人次,建起入屯入户道路达9000多米。还有柳城县沙埔镇叶家、六耳冲屯,村民投工投劳9000多人次,自己出资32万多元,让出修路及建活动场所用地13亩建设家园无怨言,“建新农村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当然舍得投工投钱。” 二是主动应用农业科技。2011年7月27日,柳江县百朋镇根林村根尧屯农民陆介磊的稻田里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他说,今年早稻种的是安西优402优良品种,从正在收割的情况看,亩产可达600公斤,比去年增产达20%左右。与陆介磊一样,良种良法成为农民自觉追求,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此外,出口水果果园生产管理、二季葡萄栽培技术、养蚕新技术以及蚕茧收烘新工艺、新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这首熟悉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正在柳州上空飘扬,类似的场景,在柳州的新农村处处可见。 结语: 新世纪的这十年,是柳州农业经济发展最好,农民群众受益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农业农村的发展,为全市“经济升级 城市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柳州将再扬改革开放的风帆,再创发展繁荣的新辉煌。 展望“十二五”,我市将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十大农业工程”建设,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实现突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